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保险统计问题研究

刘紫云1孙朝2

(1.江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江西 南昌 330013)

  [关键词]保险统计;市场经济;保险经济活动;模式创新;指标创新
  [摘要]保险统计是保险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是保险业务部门各级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监督检查公司经营状况的有效工具。目前,我国的保险统计模式存在信息采集方式单一,分析缺乏前瞻性建议,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以及信息资源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等缺陷。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保险统计必须创新,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市场调查网络搜集公司内、外部相关信息,为企业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险种,开辟保险市场,拓宽保险领域提供服务。
  
  一、保险统计在保险经济中的地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部门在企业中仅仅是一个向上级报送统计报表、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职能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密切相关。保险企业在金融市场中面临保险同业、银行和证券企业的激烈竞争,信息量的多少和传递速度的快慢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保险统计信息是企业信息主体,抓住统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制作,就抓住了企业信息的核心。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统计在保险经济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
  (一)保险统计是保险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
  保险精算部门设置在保险公司最高决策层,一般说来,一个总公司只有一个精算职能机构,负责险种开发、新保单设计工作,目的是“设计保单及条款,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商品”。而保险统计在保险总公司下属各分支机构均设有其职能部门,负责保费、保险金额、保险赔偿等保险统计信息的搜集工作,横向为国家各级统计职能部门提供保险统计信息;纵向为总公司精算部门提供精算修订参数。通常保险精算工作是在总公司完成的,对于一些全国性公司来讲,由于分支机构庞大,总公司制定的精算标准与各个分支公司有一定出入,因此需要各分支公司提供相应统计数据,进行修正。
  (二)保险统计是保险业务部门各级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保险统计通过统计报表制度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可以经常地搜集与反馈国内外保险市场的状况及有关信息,为保险经济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并协同业务部门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和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推测出所研究对象未来某一时期或某一时刻可能达到的规模、水平,对保险状况进行预测,为各级领导经营决策提供符合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
  同时保险统计工作还能为完善保险条款、防灾防损、厘定费率、降低费用及完善管理服务而提供数量依据。
  (三)保险统计是监督检查公司经营状况的有效工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保险公司微观管理计划也是非常严密的,搞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保险统计不仅要为编制保险计划提供信息资料,而且要对缜密的保险计划进行经常性、定期性地检查和监督,以确保保险计划按质按量完成。保险统计在检查保险计划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积极提出建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矛盾,进一步促进保险公司内部经济关系与外部经济关系的协调。
  二、我国现行保险统计模式缺陷
  (一)保险统计信息采集方式单一
  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现行保险统计仍局限于公司内部信息的搜集,采用的是单一的统计报表制度方式。公司各级统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统计信息的逐级汇总上报工作,而对公司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没有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加上我国保险公司经济核算在总公司范围内进行,业务经费的拨付由会计核算得来,与保险统计无关。因此,保险统计工作实质上是可有可无的职能部门,领导不可能重视统计工作,出现了统计工作谁都可以干、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数据可以随意调整的状况,造成统计信息质量下降,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局面,没有发挥信息主体作用。
  (二)保险统计分析缺乏前瞻性建议
  我国保险统计人员素质较低。有关资料表明:在日本,受过保险高等教育的员工占全部员工的98.5%,美国为97.8%,英国为95.8%,而我国为5%。在这样低的比率中,既懂保险又懂统计的专业人才更少,员工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工作质量。目前保险公司各级统计部门撰写出来的统计分析报告基本上是将统计数字文字化表述,统计信息只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专业统计信息管理部门(统计局)提供数据资料,而没有对本部门的统计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指数分析和统计预测。保险统计不能为本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不能为进行市场开发研究服务,不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基层统计工作显现不出其生命力。
  (三)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
  作为金融统计组成部分的保险统计是延续计划经济的模式,因此,为保险公司业务发展服务的信息就显得不够。例如,本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当地社会保障普及程度对本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的影响、在降息之前突击开办老险种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对保险公司发展的影响等等关系到保险公司切身利益的信息几乎不能及时提供。如今,保险公司由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的法人经济实体。保险公司商业化经营,要求保险业务统计有必要转换职能,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竞争机制的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四)保险统计信息资源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目前国际上的信息管理已经发展到信息资源管理时代,而我国的信息管理还处于技术管理时期,即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社会应用时期。目前保险统计信息管理仍局限于统计资料的积累、统计报表的编制、统计图表的绘制方面,而统计定量分析、相关分析、预测分析仍然非常欠缺。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保险统计创新
  (一)保险统计模式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保险统计模式是“建立统计报表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体系,广泛搜集保险市场内外部信息,利用微机快速、系统地加工、整理、制作统计信息,运用网络系统高效传递信息,满足不同层面、不同领导需求。突出、强化保险统计分析,建立保险统计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统计信息,为各级领导、各业务部门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进行决策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资料”。
  1.外部信息资料的采集与运用
  当今时代被称为是“数字地球”时代,卫星定位系统将准确测定地质概貌、气象概况以及自然灾害可能发生情况,这样将促使人类抗风险能力增强,而这一高科技发展也将影响保险业的发展,因此保险统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及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要善于捕捉各种风险信息,并积累这方面的损失资料,找到新的风险突破口,为保险新险种设计方向提供咨询服务。
  2.建立统计报表制度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保险统计调查体系
  保险统计人员对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搜集,可以运用全面统计报表制度方式在微机上完成本公司及其下属机构统计信息的搜集工作。对于公司外部信息,主要指各级统计职能部门能够提供的有关信息,可以利用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统计报表制度在信息网络上传递。只要开通保险部门和同级统计职能部门的互联网,保险统计人员就能够在网上搜集到公司外部的任何相关统计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出对本公司有用的信息。对于统计职能部门不能提供的相关信息,可以采取抽样调查方式搜集资料。
  3.强化保险公司内部信息的常规统计分析
  保险公司内部的常规性分析包括:计划完成程度分析、保险发展速度分析、平均指标分析、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法分析、内部信息的相关分析。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只关注公司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与发展速度指标,其它分析开展较少甚至基本没有开展。其实,因素分析与相关分析对企业来讲是更重要、更深刻的分析,它可以使公司克服盲目竞争的弊端。对于保险公司保费指标的分析,还可以用决策树方法进行。
  4.保险公司外部信息的相关统计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统计尚未开展公司外部信息的搜集,更不用说对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对于保险公司外部信息的相关统计分析,可以使用相关分析法,也可以使用比较分析法。
  (二)保险统计指标创新
  现有保险统计指标不完善,不能全面反映保险经济活动,应设置相应指标来全面、系统反映保险行业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状况。
  1.险种数与新险种数。衡量一个国家保险业的发展状况,不仅要考察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广度、保险密度、保险利润等指标,还应考虑险种数及新险种数,以便研究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到底能够提供多少产品供给消费主体消费,反映保险市场供给能力。(1)保险品种数。指该指标是总量指标,分险种统计。反映报告期保险市场有多少保险产品可供消费者选择。在我国,保险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增设该指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新险种数。该指标统计报告期新开发的保险险种。新险种有国际新险种、国家新险种和总公司新险种之分。
  2.退保相关指标。退保是保险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该类指标值不宜过高,过高则必须进行退保原因分析。下列指标不论何时承保,只要在报告期内退保,均应统计。(1)退保人数。统计报告期实际退保的人数,是计算退保率指标的基础。(2)退保保单份数。一份保单上可以承保一个或多个被保险人,所以退保人数大于退保保单份数。(3)退保金额。根据退保保单上的实际金额计算。(4)退保率。退保人数(财产标的数)或退保金额与承保人数(财产标的数)或保险金额之比。该指标反映退保比重,指标取值范围在0-1之间。对于该指标的计算仅局限于按照退保费计算是不完善的,应该增设按照人数和金额来计算的退保率。
  3.新合同保费占全部保费比重,即新合同保费与全部保费之比。设置该指标的目的是研究本年度保险市场发展情况。指标比值大说明本年度工作成果大,原有险种还能满足市场需求。指标比值小,意味老险种需要更新换代或营销人员售后服务不到位,应当进一步查明原因。
  4.年度新合同率。某一年度累计承保数量与该年度末有效承保数量之比。新合同率高,说明这个险种受客户欢迎,生命力强。反之,该险种难以发展。
  5.新合同保额率。该指标是新合同率的价值指标。但是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导致这两个指标的比值一般不相等。当新合同保额率大于新合同率,则意味着某一年度的平均保额高于以前年度的平均保额。当新合同保额率小于新合同率,则表明某一年度的平均保额低于以前年度的平均保额。
  6.新险种保费占全部保费比重。设置该指标的目的是研究新险种市场开发前景状况。比值大,市场发展前景好;比值小,要进行原因分析,是否保险宣传不到位?是否适销不对路?
  7.参保人员人均保费。指年保费收入与年末承保有效人数之比。该指标是一个平均指标,反映参加保险人员所能得到保障的一般水平。该指标也可以由保险密度与保险广度对比而来,可以进一步深刻分析保险密度的背后,到底有多少人有能力承受保险以及这些人的承受能力有多大。
  8.保险员工脱落率。指报告期内离开本公司的个人代理人员数与报告期内个人代理人员总数之比。该指标反映保险代理人员的稳定状况。目前各保险公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均大举增员,扩大寿险新契约的保费收入来抢占市场份额。员工脱落率过高,一方面,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培训成本,另一方面脱落的业务人员会带走部分的保单和客户,致使一些客户退保,造成续保率下降,影响保险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
  [编辑:钰婷]
  [收稿日期]20010104
  [作者简介]刘紫云(1956-),女,江西东乡人,现任江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副教授;孙朝(1968-),男,大学,经济师,现任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产品管理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