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银行系保险公司对保险市场的影响

褚炜炜

  随着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保险业逐渐开始成长壮大,在传统合作的基础上,保险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日渐紧密。2009年以来,由于整个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和资本市场的持续波动,银行保险渠道所代理的投资型产品以其稳健的特点又一次站在的市场的前端,银行保险市场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一直为人关注却没有成为热点的话题突然又出现在市场之中,2009年4月,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北京大学参加CCISSR(塞瑟)论坛上透露,银行入股保险公司试点方案已上报国务院,首批试点银行共4家。尽管他未透露试点银行名称,但可以确定的是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有传言称其他两家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一消息的直接后续结果就是传统的主流商业银行将有可能通过入股等方式直接踏入保险市场,真正的规模性银行系保险公司将出现在保险市场。
  由于目前的保险市场尤其是寿险市场的主体已经为银行保险市场占据,因此这样一个关乎金融市场尤其是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信息将会对未来保险市场发展带来多大影响,市场应该如何应对,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银行系保险公司发展现状
  银行系保险公司是指银行机构直接通过股本合作或集团内部设立等方式组建保险公司,它主要依靠股东和集团的银行资金、网点和品牌优势进行业务拓展。
  (一)国内金融政策的变化加速银行系保险公司发展
  2007年9月,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初签署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此举为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打开了“绿灯”。
  根据该项出台的新政策,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以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将按照市场化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2009年4月保监会领导透露的信息实质就是上个政策的实施。
  (二)银行已经通过不同方式曲线建立银行系保险公司
  国内诸多银行借助集团化优势和合资公司特殊性,已经在国家政策明确前以不同形式建立不同程度的银行系保险公司。比如信诚人寿、招商信诺、民生人寿、中银保险和中法人寿等。其主要类型包括:
  1外资或中外合资类型。如中银保险。作为境内首家获准改建为独资财产险公司的外资公司,中银保险深圳分公司早于2001年12月正式成立,是中银保险在内地的第一家分公司,2005年1月,中银保险深圳分公司拿到期盼已久的“分改子”牌照,成为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在内地的子公司;中法人寿乃由中国国家邮政局与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CNP)合资组建而成。
  2集团化类型。如民生人寿,由民生银行的股东出资成立,信诚人寿为中信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合资;光大永明由光大集团和加拿大永明合资;工商银行通过工银亚洲入股太平保险。
  (三)目前的银行系保险公司属于非主流群体
  从市场现状看,由于目前政策的限制,现有银行系保险公司仍处于非主流状态。一是由于四大银行没有真正全面进入该市场,其他一些银行主体的市场影响力有限;二是保险公司的机构铺设工作受监管政策影响,存在相对后延的情况。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现有银行系保险公司处于缓慢发展期,与现在高速增长的主流保险市场形成强烈对比;三是银行多采用新设公司发展模式,成长周期限制了其短期发展的高度。
  二、银行系保险公司带来的挑战
   (一)整体保险市场格局的改变
  国有大型银行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悠久的品牌形象,丰富的人力储备,完善的网点资源,加上近年来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兼业代理经验,强势进入银行保险市场,最终实现混业经营,发挥银行与保险在销售网络、人力资源乃至资金方面的协同优势,拓展交叉销售,进而提高整个银行集团的盈利能力,这必将对国内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中小型保险公司发展影响重大
  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投资市场的持续火爆,使得新成立保险公司都将业务发展重点确定为投资型产品,并且主要依靠银行渠道销售,其业务占比大多超过70%。它们一般都凭借着灵活的激励政策和高收益的产品来进入市场,本身缺乏深厚的保险经营优势,因此对于它们而言,市场冲击将更为直接而巨大,市场洗牌不可避免,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其整体战略的实施,进而有可能产生生存危机。
  (三)加剧了市场竞争
  银行保险业务随着银行主动性销售意愿的增强和投资型市场的回暖,年均保费从2000年以前的不到亿元冲至2007年底的1410亿元,走过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业务发展的急剧膨胀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费用激励政策不规范、银行手续费逐年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效益逐年下降等现象的出现都表明目前银行保险业务走入了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业务规模很大,保险公司无法割舍,另一方面是经营成本加大,公司效益下降,整个市场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银行大多看重这一市场的短期性和资金积累性优势,银行系公司的加入将会加剧竞争程度,反过来更加促使纯保险公司提高经营成本投入竞争。
  三、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特色分析
  (一)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产生背景决定了其成长周期比较长
  从目前现状看,国有大型银行(包括邮政)多是采取设立新企业模式开始寿险业务,这与世界银行保险市场一般发展模式不同,在全球范围内,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合资并构模式,通常是金融集团并构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这样可以缩短银行进入保险市场的磨合期,弥补银行在人力和专业方面的不足。目前国内模式有其先天专业人才的缺乏,尽管初期可以重金聘请专业人才加盟,但仍无法与市场中专业公司的人才储备比拟,毕竟人才储备的周期是很长的。
  (二)银行保险市场环境限制了其短期内业务发展空间
  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发展初期都是一个投入的过程,真正实现利润可能会在7~8年后。现阶段银行保险的市场特点是如果选择规模性发展,发展初期可以快速集聚保费,但是这类业务的利润率比较低;选择期交性发展,由于新近公司的后续销售和后台服务力量薄弱,跟进配套不完善,业务规模在短时间内无法扩大。因此,作为一家新公司,双方股东承受中长期的亏损状态的耐心将决定公司的长期发展,现实情况是管理层和资本层面的矛盾已经在市场上表露无疑,后果就是时下新公司的管理层频繁变动。如果股东方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新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限制。
  (三)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其未来成长性
  银行系保险公司从发展初期就定位要充分利用银行的资源来尽快进入市场,实际上,这种定位缺少一种兼容并蓄的心态。在传统兼业代理业务合作中,银行看到银行保险业务有丰厚的手续费收入而且没有风险,所以对这部分业务很有兴趣,但真正要做好做大还是很难的。
  四、未来银行系保险公司的走向
  (一)保险业的自身并购热潮涌动
  2005年底,瑞士再保险公司以68亿美元收购了通用电气旗下的保险业务,2006年1月26日,南非耆卫保险公司(Old Mutual)以约69亿美元收购了瑞典最大保险商——斯堪的亚保险公司(Skandi-a),结束了长达6个月的竞购。同年3月20日,美国一中型保险商杰斐逊•派拉特公司股东投票接受了林肯国民集团对其7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二)金融集团开始剥离保险业务
  2006年保险并购的另一大特点是,一些混业经营的金融巨擘逐步改变一度风行的“金融超市”策略,转而开始剥离某些非核心的保险业务。2005年1月30日,花旗集团退出保险业,出售旅行者保险给美国大都会人寿(MetLife)。2006年2月8日,摩根大通银行以12亿美元现金价格将其旗下保险业务——大通保险集团等5家保险公司,出售给寿险与年金销售公司Protective寿险公司。这是继花旗集团后又一个退出保险业的大型金融机构。但摩根大通仍将继续通过其网络销售人寿保险和年金产品。
  (三)未来银行系保险公司的走向并非一路坦途
  一是尽管在国家政策上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打开了一些限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也没有变化,因此金融混业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和进程,需要有很多配套法律政策的支持。二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后,监管层对金融创新和金融融合又有了新的认识,金融机构的融合和衍生产品的大量出现会不会对现有金融秩序造成重大影响,如何有效监管和防止新的风险产生,这是目前很多国家监管层在考虑的问题。三是国际上的一系列金融事件让我们对未来的银行系保险公司走向产生了新的思考,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专业化经营的选择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发展模式肯定不会唯一,即并非所有的大银行都会成立保险公司,有相当多的银行仍然会坚持专业化经营;即使成立保险公司的银行,也会对将保险公司战略定位纳入集团化战略服务领域。
  五、未来银行保险市场发展建议
  (一)明确公司发展战略
  中国的保险市场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的成长性依然很强,各家保险主体的市场发展空间也很充足。因此必须要充分明确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战略定位,要紧紧依靠自身的资源特色和立身之本,研究细分市场中的不同客户类型,选择合适自己的细分市场和专业领域,以更为专业和专注的市场姿态来面对未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完善产品系列,突出产品特色
  一方面开发适合银行销售的长期性期交类产品,改变目前一次性缴费产品占比过高的局面,从产品结构、缴费结构方面去调整,通过期缴类产品密切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关联程度,使银行从利益关系上无法割舍与保险公司的关系,体现长期合作的优势。另一方面有效利用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经验积累优势,突出产品的保障性特色,调整现有投资型产品占比过高的业务结构,回归保险的真正本质。
  (三)突出服务特色,强化合作模式,多元化发展银保合作
  要从单一的网点柜台销售模式转为银行的多层次销售模式,深入银行个人金融风险、企业风险、贷款经营风险和保证风险的各个领域,扩展合作幅度,增加合作附加值,加强双方的合作紧密程度。
  银行保险市场发展瞬息变化,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更深层次加入不仅会增加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更多带来的一种经营思路的改变,大一统的全市场覆盖性发展思路已经不适合未来多元化的保险市场主体类型特点,因此无论是何种背景的保险公司,只要发挥好自身的专业经营优势,就能在变化的市场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豫川.保险同业并购潮涌动 英国保诚竞购战揭幕[N].中国证券报,2006-3-23.
  [2]张宏.银行杀入保险:有限的冲击力[J].中国企业家,2006-3-21.
  [3]黄蕾 卢晓平.银行投资险企获原则通过[N].上海证券报,2008-1-12.
  [4]王春霞.吴定富:银行投保方案已报国务院[N].第一财经日报,2009-4-15.
  (褚炜炜,现供职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渠道业务部。)
  [编辑: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