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广东省保险市场调查报告
杨帆 王勇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广东 广州 510030)
一、广东省保险业发展现状 1.保险机构和相关业务部门快速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保险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机构类型也逐渐增多。1999年以来,美国友邦、美亚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信诚保险有限公司、广东省长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都顺利开业。目前,广东在全国保险市场中占重要地位,保险业务发展规模和保险费收入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据广州保监办统计,到2000年12月,全省已有9家保险公司、1家保险经纪公司,保险营销员个人代理人达3.9万人,兼业保险代理机构7182个。此外,还有22家外国保险公司在广州设立了代表处。 2000年广东省(不包括深圳)保费收入152.26亿元,比上年增长6.82亿元,占全国保费收入的10%左右。其中人寿保险87.38亿元,比上年增长6.75%,占总保费收入的57.4%;财产保险6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总保费收入的42.6%。 广东省财产保险市场平稳增长,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寿险市场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保费收入60.86亿元,增长0.72%,占市场份额69.6%;平安寿险广州分公司保费收入14.83亿元,增长17.79%,占市场份额18.12%;太保寿险广州分公司保费收入5.29亿元,增长32.4%,占市场份额6.05%;友邦保险广州分公司保费收入463亿元,增长450%,占市场份额529%;泰康人寿广州分公司保费收入0.76亿元,负增长6.5%,占市场份额0.8%;信诚保险保费收入100万元。可以看出,友邦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幅度最大,对传统的市场份额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现在广东省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国有独资、股份制、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在内的多元化格局。 2.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延展 2000年,广东省总保险费收入为152.26亿元,占全国保费收入的10%左右;保险密度为210元;保险深度为202%,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年全国的保险密度为1277元,保险深度为18%),支付赔款近100亿元,为保障广东省经济建设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寿险向纵深延展是特定时期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广东省保险业的演变呈现了同样的规律。近年来,广东省寿险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而在总保费收入中占有较大份额。2000年,广东省财产险保费的增长幅度为145%,而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达675%;寿险和产险的保费收入比例为574∶42.6,这一结构特征已和国际市场基本接轨。此外,寿险业还面临从传统寿险品种(储蓄型和保障型)向非传统寿险品种的转型期,而非传统寿险的主流产品已率先在广东省保险市场问世。2000年,平安保险公司在广州推出了投资连结型保险;美国友邦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又先后将分红险种引入市场;太平洋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万能保险”;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推出了两款分红保险,市场反应很好。多品种的寿险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广东省寿险市场,满足了广东省各阶层居民的不同需求。 3.人才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剧 由于广东省经济环境和引进的人才机制较好,各类人才相对较多,特别是国有保险公司已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即将加入WTO形成的来自于国外保险公司的强大压力,各保险公司越来越感到人才的饥渴,想方设法招募包括代理人在内的各类人才,不惜“血本”引进人才,甚至互挖“墙角”。每年金融、保险专业的应届大学生、硕士生及博士生都成为“抢手货”。人才市场成为各保险公司兵家必争之地。另外,现在“战火”又烧到了国际人才市场,有国外保险公司从业经验的和其他综合型人才炙手可热,各保险公司都想直接从国外引进人才和技术。 二、广东省保险市场的优势及特点 1.重视品牌塑造成为广东省保险业的一种普遍现象。现在中外保险公司的品牌广告数量大幅增加,广告媒介已从传统单一的公交车,扩展到电视、报刊、出租车、露天广告牌、大型的体育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广告内容也已扩展到保险理念的普及和保险产品的市场化推介等方面。 2.寿险市场的投资(分红)类产品销势看好,已成为市场上名副其实的主打产品。2000年,平安保险广东省分公司首先推出了投资连结保险,接着友邦保险广东省分公司又推出了分红寿险。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寿、太保、泰康人寿等公司都已经陆续推出了投资(分红)类产品。目前投资连结、分红和万能保险的销售势头已经超过传统的储蓄型和保障型产品,售出新单占各公司近几个月新单总数的绝大部分。 3.电子商务作为潜力巨大的管理工具和销售渠道引起广东省保险界的高度重视。各保险公司着力以信息、网络技术“武装”自己,提高科技含量。目前,广东省已有一半保险公司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其他公司也正在积极筹备。网络服务已进入保险领域。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管理工具和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已开始为各家保险公司所重视。 4.随着广州保监办的成立,监管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保险同业公会的自律功能也正在逐步发挥。广州市保险同业公会承担着全市保险代理人的报名、培训、证书核发和考务协调工作;保险数据的搜集、统计分析工作;并受保险监管部门的委托,做好补充监督的有关工作;提高会员的自我约束能力,接受保户、保险中介人的投诉与咨询;沟通保险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关系;并正在负责草拟《广东省保险代理人有序流动公约》。这一机制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发挥,在全国保险业具有领先水平。 三、广东省保险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寿险市场不健全 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缺乏一个完整的寿险市场公证行、保险评级公司、保险精算师事务所等直接和间接为寿险服务的中介机构;保险经营主体数量少。由于种种原因,各家寿险公司之间个人代理人队伍的发展和管理既不平衡,也不规范,很难与国际寿险公司接轨,步入代理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市场客体发展不充分。与发达国家相比,广东省保险业发展有很大的差距:(1)有资料表明,我国年人均保费支出仅13美元,即使是广东省也仅约为25美元,而马来西亚为181美元,美国为2372美元;(2)我国保险深度为1.8%,广东省为202%,而发达国家为7%-10%,发展中国家也达3%-4%;(3)保险意识淡薄。我国受长期的计划经济和高福利待遇的影响,使人们的保险意识普遍淡薄。这与发达国家中寿险仅次于住房的第二大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上述数字充分反映了我国和广东省保险业的落后现状,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和广东省保险事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机制不灵活,加剧了不平等竞争 (1)在业务管理上,几乎所有的寿险公司都是把多收保费作为经营目的。由于实行上下统支,使保险公司毫无赢利或亏损的后顾之忧,由此使寿险公司形成重收不重支,管理松散和泡沫经营的恶性循环。 (2)在经营管理上,保险公司仍将无法摆脱诸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如不良资产负担较重,银行利率因素,还要承受各种检查和罚款,资金营运受到限制等,加大了保险业的不稳定性。同时在管理手段上,与经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 (3)在经营机制上,各寿险公司虽然进行了多项改革,但不够彻底,内设机构还不够科学。现行的总公司、分公司、支公司三级管理体制造成管理工作重叠、机构重复、展业力量相对薄弱。 (4)在经营策略上,存在“大一统”的经营理念,即重视集中的、大宗的业务,轻视分散性业务、新开发业务,对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调,确定以险种为突破口的经营思想,开发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配套险种等,缺乏开发力度,因此很难实现险种上的名牌效应。 3.业务发展迅速与人才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寿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对展业、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需求。但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近几年由于业务的蓬勃发展,广东省各公司为了应付业务急剧发展的需要,“因陋就简”,以粗放式经营抢占市场,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业务量的增长。从业人员特别是营销员,经过专业培训的不多,有些营销员缺乏保险知识,致使在推销过程中出现误导等现象。 4.员工的职业道德亟待加强 当前,广东省寿险正处在由“统包”向专业转变,由独家经营向群雄逐鹿方向转变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道德转变期”,新旧矛盾的交替,多种道德观念互相碰撞,从而出现了一些思想滑坡现象。少数人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出现以权谋权、以赔谋私、损公肥私的现象,价值观扭曲。个别公司只以赢利为目的,缺乏互相协作,公平竞争的职业道德,在营销大战中,有的公司之间出现违反规定,擅自提高佣金、互相抵毁拆台、过分地夸大投资效益等排他现象,人为地制造一些鸿沟,以此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损害了寿险业的信誉现象。 四、前景展望 1.广东省保险业发展的目标模式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显示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对外形象和迎接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把广东省建成中国保险业管理创新的先行区、风险防范的示范区和产品开发的试点区,是广东省保险界未来5年奋斗的主要目标。这个“三位一体”的新目标,就是要尽快把广东省建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保险中心。 广东省在建设全国保险市场管理创新先行区方面,要将重点放在提高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上。具体要在人才培养方式、管理和销售手段、行业自律、保险监管等方面有更多的创新,特别要充分研究和利用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手段,深度开发广东省保险市场,加大投入,使广东省保险业在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广东省作为我国保险业产品开发的试点区,中外各大保险公司在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已形成了新产品层出不穷、竞相上市的良好市场环境。在寿险市场上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推出大量保障与储蓄类结合、医疗健康类、纯保障型、投资(分红)类等最新产品。广州保监办计划采取多种与国际接轨的措施,鼓励广东省各保险公司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的人力、物力投入,并吸引全国各家保险总公司将广东省作为其保险新产品首次“亮相”的舞台。 2.广东省保险业的发展与WTO 广州市目前是我国外资保险机构最集中的城市之一。2000年,广东省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总收入近5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近50%。 对国内保险业来说,入世是机遇也是挑战。引入外资保险公司可以促进中资保险公司提高服务能力,学习先进技术,进而使中外双方取得“双赢”。然而,入世后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资保险公司在险种设计、精算水平、核保技术、资金运用、风险处理和经营手段上的差距将凸显出来。同时,中资保险业还面临着某些“政策劣势”,外资保险公司享受“三减两免”的优惠,所得税税率是15%,而中资保险公司的所得税税率是33%;外资保险公司可以涉足证券、房地产等金融领域,其资金利用率一般在85%以上,而中资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一般只有10%。市场总量虽会扩大,但外资保险业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综合实力,将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使中资保险业的生存空间受到相对压缩。 由于开放的准备期不长,广东省保险业需要加快进入“角色”。除去大环境的改变,例如降低税率、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等,保险公司还要增强自身竞争力。当前亟需提倡保险创新,一是险种创新,积极推出适应需求、引导需求的新险种,同时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设计多层次、多品种的分险种,以开发和抢占不同的细分市场;二是加大技术创新,运用电脑、网络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费率厘定和监督管理,规划和开发电子保险网络;三是推进保险服务和保险组织的创新,将保险公司由单纯的经济补偿机构发展为包括经济补偿、风险管理和信用投资等多功能的综合性组织机构;四是进行营销方式创新,完善代理人制度,逐步建立经纪人制度,积极发展市场化的展业方式。 [编辑:韩艳春]2001年第8期保险研究•窗口保险研究•窗口2001年第8期 [收稿日期]20010415[作者简介]杨帆,本科,现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王勇,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