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应用的反思
薛梅
摘要:简单概括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的具体应用,其效果体现为内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和企业外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寿险营销无论从管理的形式上,还是管理的内容上都体现了人本管理,但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效果却是与人本管理目标相悖的。本文就是从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形式出发,揭示了相悖的一些事实,并力图对这样的事实进行分析和评价。
人本管理,简单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效果体现为内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和企业外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一般来讲,人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人本管理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既能自觉主动参与企业管理,也能进行自我管理,根据企业的总目标,在各自所在的工作岗位上自主地做好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价值。(2)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的基础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所依托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3)人本管理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它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管理比较松散,弹性较大。寿险营销体现了人本管理,但其效果与人本管理目标相悖。本文拟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一、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体现
寿险营销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对组织和人员的管理过程:从一个组织的角度来看,寿险营销是寿险公司对销售的管理方式之一,需要有职业经理人对寿险营销活动进行全面过程管理;从销售人员的角度看,寿险营销是销售人员自我管理的过程。从我国民族寿险业寿险营销的多年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寿险营销管理的一些具体方式,比如说销售人员的自我管理、寿险营销文化的塑造及对销售人员的柔性约束似乎都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形式和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的招募体现了充分的民主。已经从业人员对适合从事寿险营销的人员进行招聘,一般是通过熟人或职业介绍所推荐,再通过公司的面试、培训,考试后录用。招聘的权力、过程、结果等完全由从业人员自主决策。二是寿险营销管理中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充分重视。目前国内寿险公司所开列的培训大致有:新人岗前培训、新人衔接训练;主任晋升培训、主任研修班;经理研修班、营业区经理研修等等,不胜枚举。据国内一些调查公司资料报道:如果按我国企业对员工开列职工培训课程来评比的话,寿险公司排在前三名。三是营造寿险营销的文化氛围。寿险营销的管理者:营业区经理、营业部经理、营业组主任都非常注重营销文化的塑造,尽可能地调动业务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销售人员也把职场当成自己从事寿险营销事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凝聚大家的是一种被认同和趋同化的文化。四是寿险营销的动力机制:员工晋升。寿险营销的组织架构及发展模式给了销售人员对寿险事业的期待和憧憬。寿险营销管理模式为业务。员的生涯作了长远的规划,职位的晋升不会因人际关系或职位设置及数量而受影响。
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尴尬表现
人本管理最终体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但就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言所要求的微观效应无非是:内部员工士气高涨、对企业忠诚度提高及企业外部绩效显著、企业社会声誉非凡。但寿险营销人本管理应用的结果却表现为:
(一)营销队伍不稳定,脱落率高。我国寿险营销队伍的脱落率平均在60%左右,成为全国行业员工流失率之最。我们仅以寿险业比较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据统计,2002年底浙江省有7.8万寿险营销员,分布于近1900个营销服务部之中,平均每个营销服务部有40余人,庞大的营销队伍中仅有62%的营销员在本公司从业一年以上;2003年6月末,该省寿险营销员总量降至7.3万,而在本公司从业一年以上的比例降为43%;从持证情况来看,浙江省通过保险代理从业人员基本资格考试的累计8万余人,但近几年营销队伍的持证率始终徘徊在50%上下,说明有大量取得代理从业资格的营销人员脱落。/////
(二)营销误导问题突出,寿险信誉受损。寿险业的经营已经出现了诚信危机,为此保监会还专门制定寿险销售人员的行为规范,强化社会对寿险销售人员的监督,由此可见寿险营销对寿险企业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负效应。目前普遍认为:低素质的营销队伍、短期化的销售行为与寿险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社会公众对保险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寿险营销队伍为了维持和拓展自己的销售业绩而产生大量误导行为,损害了寿险业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实践中既没有实现对内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对外的目标,理论与实践是否出现了矛盾,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但是,对于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应用的良好愿望及得到不令人满意的结论,是很值得理论界及寿险公司进行反思的。
三、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反思
(一)人性假设与人本管理。管理理论的建立,总有一定的前提与假设。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人,因而古今中外管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任何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都无法回避对于人的基本看法或人性观这个根本问题。
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人是目的”。人本管理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所谓人本管理即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企业组织在非人本管理学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切投资,希望得到的仅仅是利润;而在“人本管理”时代,企业的投资不仅产出利润,还产出“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的实际应用中,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假设前提实际上却是以人的本性是唯利的、人是经济人为对人的基本看法,因此寿险营销管理中的人员招聘、员工晋升、营销组织发展、员工激励等各种管理措施,都在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经济属性。虽然形式上寿险营销管理的种种做法与人本管理的内容很相似,但在实践的应用效果中寿险营销人员的经济属性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被充分调动并挖掘出来,而且还得到了寿险营销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肯定及强化。
从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及寿险营销中人性假设的实际应用对比中,我们并不是要得出孰好孰坏,我们只能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寿险营销还不是人本管理,或者说寿险营销中的人本管理还处于非常低的层次。同时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还需做更深的探讨;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其思想、行为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人性假设所能概括。不同的人性假设都蕴含着某种程度的科学合理成分,它们在实践中总有其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作为假设,总有它不尽如意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到人这个社会历史的复杂体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穷尽对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并且,理论无优劣之分,站在今天的角度,明智的态度应是充分利用所有理论,利用一切尚有生命活力的、对客观实际仍起一定指导作用的成分,摒弃其失去存在价值的、不合理的成分,在管理中采取尊重人性的措施和方式。只有这样在寿险营销中无论应用人本管理的思想还是人本管理的方法都不会生搬硬套。/////
(二)制度基础与人本管理。产权结构是企业制度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与之配套。因此,从经济是物质基础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管理都是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人本管理所依赖的产权基础是产权的高度多样化,企业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股东利益基础上,企业治理重点由股东变为:股东、员工、顾客、社区、政府等多边的共同利益所有者,因此如果企业的产权结构中有倾向于对员工人力资本承认和报酬制度中体现对人力资本的回报,那么在企业管理中自然就要求人本管理;同时人本管理也会从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使人力资源得以转化为人力资本。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寿险公司还是“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产权结构中体现人力资本的职工股及职工股组织几乎没有形成;同时由于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即便把人本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员工人力资本的形成、认可及回报也会流于形式。
换句话说,目前我国对寿险营销管理的制度基础不是对人本管理的回归,而是对人本管理的远离,是对目前寿险公司治理机制的巩固。我们从决定寿险销售人员经济命脉的管理制度来看就是一个例證:寿险销售人员的收入包括佣金和津贴两部分,佣金是主要收入来源,不同产品、不同期限、不同缴费方式的佣金不同。一般新保单佣金率较高,为首年度保费的15%—35%,续佣逐年降低但可持续2—6年。这种即期和延期相结合的佣金结构,不仅能激发代理人不断拓展业务,还可以增加他们“跳槽”的机会成本。营销管理制度中强调人员的“人脉”归属,虽限制了代理人在不同营业单位的自由流动,但保证了营销队伍各级代理人利益的一致性。由此我们看到,目前寿险营销的管理制度基础完全是股东唯上。
四、结论
从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尴尬及其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本管理本身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动过程,而在这个变动过程中远不是某种意识形态在起关键作用或绝对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本管理是以物质基础为条件,以经济学为应用约束。比如,就寿险公司的形象而言,形象的塑造固然是人员的问题,但从实质上来说还是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寿险公司在发展路径上面临规模和品质的选择,也就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在寿险公司作为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寿险市场的初级阶段无法回避做大某种程度上就等于做强的经济规律,寿险公司的理性决策就成为强调规模发展。现行寿险营销制度使用的业务政策强化了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又重在业务规模激励,其结果是业务高速增长难掩品质下降之忧,现有销售队伍迅速扩张但综合素质下降,难以担当知识含量大幅提高的寿险产品的销售重任,整个行业的诚信受到考验。
由此,人本管理的实践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第一、权力和利益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第二、谁拥有权力和利益以及权力与利益如何分配取决于人所拥有的要素对组织是否有贡献以及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和相对稀缺程度。第三、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和相对稀缺程度会发生变化,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因此,面对寿险营销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业界都没有必要对人奉管理拔苗助长,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从某种角度我们只能说寿险营销对于人本管理的应用所需具备的物质条件还不够巨大,所需的经济基础还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对客观规律的应用不但要注意应用规律的内容还要注意应用规律所需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