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青少年已成为网络空间的重要活动主体。他们在享受数字时代便捷与乐趣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网络风险,其中网络诈骗尤为突出。保障青少年的金融权益,不仅是保护其个人及家庭财产安全的需要,更是培养其正确金融素养、助力其未来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保险公司作为社会风险的管理者,有责任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一道,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案例回顾与分析】
案例: 14岁的初中生小张(化名)在玩一款热门手机游戏时,看到“低价出售游戏限定皮肤”的广告。他通过广告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好友。对方声称需要通过某第三方平台进行“担保交易”,诱导小张扫描其提供的二维码进行“支付认证”。小张在使用其母亲手机操作时,并未意识到这是转账操作,在对方一步步哄骗下,先后多次支付,累计被骗取人民币8000元。事后,小张母亲发现账户异常,但资金已被转移,难以追回。
案例分析:
1. 诈骗手法: 此案是典型的“虚假交易”类诈骗。犯罪分子利用青少年对热门游戏物品的渴望、社会经验不足、对支付流程不熟悉以及对“权威”(如“客服”、“担保平台”)的轻信心理,设计陷阱。
2. 青少年弱点: 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较弱、风险意识匮乏、容易受到虚拟奖励的诱惑,且可能知晓家长的支付密码,使得诈骗行为有机可乘。
3. 损失扩大原因: 小张在过程中未能及时与家长沟通确认,诈骗分子利用其恐惧(如“账户会被冻结”)和急切心理,使其连续操作,导致损失扩大。
4. 保障缺失: 此案例也反映出家庭在支付权限管理、孩子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疏忽。若家庭此前投保了合适的账户安全险或个人网络诈骗损失险,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济损失,但其带来的心理影响和教训更为深刻。
【温馨提示:给青少年及家长的防护指南】
致青少年:
1. 警惕“天上掉馅饼”: 对网络上任何“免费”、“低价”、“中奖”、“超高回报”等信息保持高度警惕,这往往是诈骗的诱饵。
2. 保护个人信息: 不轻易向他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3. 核实信息真伪: 遇到任何要求转账、付款的情况,务必第一时间通过原有官方渠道或电话联系当事人(如游戏官方客服、朋友本人)进行核实,绝不轻信网络陌生人的说辞。
4. 沟通是金: 无论遇到什么困惑或可疑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并向家长或老师求助和报告。切勿因害怕被责备而独自处理。
5. 树立正确消费观: 理解父母赚钱不易,合理安排零花钱和游戏时间,不攀比,不沉迷。
致家长:
1. 加强教育与引导: 主动与孩子探讨网络安全知识,分享诈骗案例,提高其识别和防范能力。教育孩子理性看待网络消费和虚拟物品。
2. 做好技术防护: 对家庭电子设备设置适当的青少年模式,管理好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内容。妥善保管自己的支付工具和密码,不轻易告知孩子大额支付密码,必要时使用亲属卡等功能设置消费限额。
3. 建立沟通机制: 营造开放、信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愿意在遇到网络问题时及时向您求助。定期检查孩子的上网记录和消费情况(在尊重孩子隐私的前提下)。
4. 考虑风险转移: 可咨询保险公司,了解是否为家庭账户或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相关的保险保障产品,作为应对潜在风险的经济补偿手段之一。
5. 及时应对: 一旦发现孩子可能被骗,应立即保存相关证据(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并第一时间报警处理。
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让我们携手努力,通过教育、技术和关爱的结合,为青少年构筑一道坚实的网络安全防线,让他们在清朗的网络环境下安心探索、快乐成长,真正为他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瑞众保险有锡林郭勒中心支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