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保险锡林郭勒中心支公司助力红义村脱贫
红义村,位于锡盟太仆寺旗与正镶白旗交界处,隶属于内蒙古太仆寺旗红旗镇。据村里94岁的老奶奶张桂兰介绍,当地人称红义村为“郝家营村”,七八十年前,郝姓的一拨人从关内逃荒来到这里,最初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经过繁衍生息,发展到了现在有98户人家,常住人口260人的村落,但因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资源差、立地条件不好、村民的生产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线(人均年纯收入在4000元)以下,长期以来,摆脱贫困成为了这个村老老少少几代人追求的梦想…… 2013年,锡盟委、行署印发了《锡林郭勒盟定点扶贫方案》,《方案》从2013年始,计划用五年的时间,由120个盟直单位定点结对帮扶全盟贫困村,奏响了全盟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号角。
在“郝家营”村采访我们了解到,这个村的帮扶单位落实给了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锡林郭勒中心支公司,这是一家以财产险经营为主的国有保险公司。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公司总经理李志军,李志军总经理如是说:“落实扶贫任务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的义务,锡盟委、行署把红义村的脱贫任务交给我们,对于我们企业来讲,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担,也是我们企业回馈社会,造福百姓的社会责任,作为根植于锡盟大地的保险公司,我们自身经营再难,也不能在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打折扣、讲条件,一定要把当地党委政府交给的任务高标准落实好、完成好,带领村民早日脱贫,才是一家负责任企业的所为。为此,红义村(郝家营村)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了。
当我们采访组进入村委会干净整洁敞亮的办公室内,与之前形成的判断截然相反,我们感觉这样一个落后贫困的自然村落,“脏、乱、差”是一定的。没想到村委会的面貌是这样利落有序。在交谈中,村支部张书记道出了原委:“以前村里的整体环境和面貌确实不太好,我们认为,这些面上的东西和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很多年以来也就没有从这方面入手抓这方面的工作。自从中华保险帮扶队进驻以后,首先从抓“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先后投入5万余元帮助我们改造修缮了村委会办公室,配置了办公桌椅、会议桌椅,平整了院落……现如今的村委会,房屋敞亮了、桌椅整洁了、职责上墙了,院落平整了,绿树成荫了。”
俗话说,扶贫先扶智,只有村委会一班人的思想认识统一了,才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此,中华保险锡林郭勒中心支公司扶贫驻村干部多次和支委一班人坐下来分析研究红义村贫困的原因、发展的方向、主要解决的问题等等。随着一条条措施的制定出台,红义村的扶贫脉落清晰了,方向明确了。
红义村立地条件差,十年九旱,粮食作物仅能勉强维持温饱,种植业显然不具有发展前景,那么就从大力加强养殖业为突破口,2014年,中华保险锡林郭勒中心支公司经过多方筹措,共筹集资金25万元,经过与当地畜牧多部门探讨,认为西门塔尔牛比较符合当地饲养条件,且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肉乳产量高,为此,公司领导带领村民代表远赴吉林四平伊通县西门塔尔牛繁殖基础,调运回63头基础母牛,贫困户人均1头,通过近三年的发展,目前户均已达到3头,有的甚至发展到4头,我们欣喜的听到,每头小牛犊的产值在6000元左右,仅养牛这一项,村民就摆脱了贫困。在红义村我们看到,现在养殖西门塔尔牛已经成为“郝家营村”一品,成为了一个产业,相信,未来的红义村“牛气冲天”不是梦。在养牛业的积极扶持下,村民看到了养殖业带来的好处,中华保险扶贫队又适时推出了“小三养”即鸡、鸭、免养殖,这样短平快的项目很快就见到了成效。
在红义村采访时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一个景致,那就是“中华幸福园”,经过打听,我们才了解到了它的原委。中华保险驻村代表在帮助村民脱贫的过程中了解到村子里有12户特困户,大多年老体弱,膝下无依靠,还居住在五十年代的茅草房,现实情况深深地刺痛了中华保险人。让这12户特困户住上干净整洁明亮的新家成为了中华保险公司上到总经理下到普通员工的共识,从联系镇里征用土地、房屋图纸设计、到施工队的选定及原材料的采购,中华保险公司多方协调联系,为的就是让他们早日喜迁新居。
11月10日,一排6户的崭新砖瓦房正式落成,屋内设施一应俱全,正在做最后的装修。特困户曹贵从打地基开始就天天泡在施工现场,他告诉记者:“我今年已经89岁了,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华保险,这辈子恐怕也难住上这样的房子了,中华保险的大恩大德我们老百姓将永远铭记”。中华保险锡林郭勒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李志军道:“在帮助特困群众危房改造中,我们今年投入10.2万元,这只是一期工程,2017年将继续实施二期工程,争取在2017年底让12户特困群众全部入住‘中华幸福园’,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以上采撷到的只是中华保险锡林郭勒中心支公司帮助红义村脱贫的一个缩影,在公司五年的帮扶计划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红义村的明天:村容村貌显著改观、群众收入明显提高、落后面貌基本改变。
(李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