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内蒙古保险行业协会 今天是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对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消费权益保护的需求日益凸显。需要加强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增强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老年人金融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1.警惕“虚假亲情”式关怀
对突然上门问候、频繁打电话送关怀、自称“干儿女”“贴心晚辈”的陌生人保持警惕。此类人员常以陪聊天、帮购物、送小礼品等方式博取信任,最终伺机推荐“高收益理财”“养老投资项目”,或编造生病、急事等理由索要钱财。
2. 拒绝“免费服务”背后的套路
小心“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旅游”等宣传。这些活动多在过程中夸大老年人健康问题,推销高价“三无”保健品、虚假理疗设备;或借“养老规划”名义,诱导购买风险极高的理财产品、投资虚假养老机构床位,承诺的“高回报”“包回收”均为骗局。
3.防范“情感绑定”后的诈骗
部分不法分子会长期与老年人建立情感联系,比如定期探望、帮办家务,甚至参与家庭事务,让老年人产生依赖。待信任加深后,便以“帮你保管财产更安全”“一起投资能赚更多”“为你办理养老补贴需先交押金”等借口,骗取银行卡、密码或直接诱导转账,事后迅速失联。
4.牢记“三不”原则守护财产
面对陌生人的情感示好和金融相关建议,务必坚持“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不盲目相信高收益承诺、不独自决定大额支出”。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及时联系子女、亲属或社区工作人员,必要时向公安机关咨询核实,避免因“碍于情面”或“轻信善意”落入陷阱。
瑞众保险锡林郭勒中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