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一天,张女士接到自称是某保险公司客服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目前公司正在举办答某活动,张女士只需要添加工作人员的微信,按照要求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即有机会参与抽奖,奖品价值500元-5万元不等,仅限当日有效,过期作废。随后张女士添加了工作人员的微信,即刻收到了一条“调查问卷”的链接,随后张女士连忙按照提示填写了“调查问卷”,其中包含自己及家人的身份、财产、健康等个人信息并完成了提交,提交后张女士获得了一次抽奖机会,“十分幸运”抽中了“二等奖”(某高端品牌手机一部,价值8889元),当张女士填写收货地址后,提示需要其先垫付1000元,等奖品到了返还垫付金额,张女士考虑奖品价值远高于税费,进行了支付,但支付完成后无法查询订单信息且长时间未收到奖品,张女士这才恍然大悟拨打了该保险公司官方服务热线后才知道自己被骗。
案例分析:
第一,提高欺诈风险防范意识,不贪小便宜,坚决拒绝“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从源头避免贪小便宜吃大亏。
第二,遇到来电,留存证据保护自己。要求来电“工作人员”提供工号,并持续电话录音以便后续核实工作人员身份并提供诈骗证据。
第三,遇到一切支付资金的情况,做到先核实后支付。应到该保险公司当地柜面或通过官网、官微、拨打官方统一服务热线,核实活动的真实性。
温馨提醒您:
一、陌生电话勿轻信,对方身份要核清。
二、涉钱信息莫轻信,陌生账户不转账。
三、不明电话及时挂,可疑短信不要回。
四、陌生来电要提防,多方确认莫上当。
五、个人信息最重要,密码账号勿泄漏。
瑞众保险锡林郭勒中支供稿